盛夏七月,湖北大学商学院“调研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红安绣活的传承与主义脱贫攻坚”项目调查团队为响应党的十九大关于“文化建设”和“精准扶贫”基本方略的号召,以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为调研地点,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红安绣活为研究对象,以了解红安绣活的传承情况和助力当地人民脱贫攻坚为目的,于7月13日和7月20日分别前往红安县太平桥镇和七里坪镇开展暑期社会实践调研。
红安绣活是红安民间刺绣的简称,是红安流传上千年的一项民俗活动,是我国刺绣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红安文化的典型代表。红安绣活有上百种图案,并且以这种图案的方式展现着本民族的自然风味、文化心理等特质。它具有艺术文化、经济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价值,从而促进文化创新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图:红安绣活 摄影:熊美娟)
红安绣活走出深闺
团队在7月13日于太平桥镇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刘寿仙老师的交谈中了解到,老师出生于刺绣世家,上下5代都擅长刺绣,13岁就师从姑母和母亲刺绣,这样才练就了精湛的刺绣技艺。
(图:参观传习所 摄影:熊美娟)
刘寿仙老师家中挂着花色各异的绣花鞋垫。她的绣活远近闻名,作品参展到北京、云南等地。其家中也挂着各种她在展会被围观场景的照片。她的女儿刘珊同样擅于刺绣,和她一起致力于红安绣活的传承事业。
(图:采访刘寿仙老师 摄影:陈姿璇)
近年来,政府以红安绣活传习所为培训基地,采取“随到随学、手口相传、学会为止、比赛鉴定”的方式,大力开展红安绣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培训,这也是红安政府的扶贫实施办法之一。据作为培训主讲人的刘寿仙老师介绍,每年至少会开设两次较为正式的培训班,为期一周,免费教授镇上的妇女红安绣活的刺绣手法和技巧,让她们可以在农闲时通过刺绣为家庭创收,改善生活状况。
(图:绣活培训班)
“红安无女不绣花”
7月20日,该团队赴七里坪镇与省级非遗红安绣花鞋垫传承人席和玉老师进行交谈,团队成员了解到,上世纪50年代初至80年代初是红安绣花鞋垫的鼎盛时期,以七里坪镇、太平桥镇、城关镇所辖村落为中心,辐射至全县乃至周边县市。田间地头到处可见妇女们绣鞋垫、展鞋垫的场面,十分壮观。
席老师自成立红安绣活传习所以来共收徒200余名,作为一位高位截瘫的母亲,她经过艰难和磨砺,她凭借对红安绣活深厚的感情,刺绣技艺已逐渐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也深知她在传承红安绣活方面义不容辞的责任。
(图:席和玉老师家中红安绣花鞋垫 摄影:谢辉)
当天下午,团队来到了当地政府,了解到当地围绕中央提出的脱贫攻坚计划和实施方法将精准扶贫工作落到了实处,出台多项精准扶贫政策,助推全县脱贫攻坚有序推进。例如,他们将留守妇女集结起来,开办红安绣活培训基地,大力鼓励她们学习红安绣活,利用闲暇时间为家庭创收,帮助她们尽快脱贫。
经过此次红安行,团队一行了解到当地正在计划创办以红安绣活等民族工艺文化产业的“民族文化发展公司”,更系统地加快红安绣活的发展。建立以保护和传承红安绣活为目的的市场营销运行机制,同时政府给予大力度的扶助,从技术、资金和业务上给予指导工作。帮助部分红安绣活的专业户富起来,带动其余部分共同富裕,从而带动红安绣活产业“活”起来,使红安绣活在全球化背景的今天走得更远。团队成员纷纷表示自己收获颇丰,深入基层让他们了解到基层工作者工作的不易,看到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情况,以后将不断努力学习,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为社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